基础环境地质调查
时间:2018-04-22 19:03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次
1、前期准备
人员组织、仪器设备和物质等方面的准备,资料收集,航片解译,制定工作划。
2、底图制定
采用比例尺大一级的地形图作工作底图。
3、资料收集
3.1 社会环境:工作区的发展和变迁,建设规模及其布局调整,工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规划,现有人口密度和控制指标,社会需求以及自然资源分布,大江大河流域整治规划,生态环境建设规划,地质环境保护规划,防灾、减灾规划。
3.2自然地质环境:气候、水文、土壤和植被情况,地层岩性、地质构造、地貌特征及主要矿产,包气带岩性、结构和富水性,隔水层岩性、厚度、结构,地下水水温、水位、水质特征,地下水类型及补迳排条件,地下水环境背景值,土壤的物理、化学性质,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,前人已做过的地质、“水工环”、遥感、物探、化探、钻探等方面的成果。
3.3人为地质环境:各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。重点了解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次、开采量、开采强度、开采井布局、深度、施工结构质量更替情况,开采过程中水位、水质、水量、水温的变化,主要开采矿种、开采量、开采方式,矿山企业分布,矿山环境污染,土地资源的围垦以及各类资源供需潜力分析等。
3.4环境地质问题:自然的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分布特征、规模、危害、损失及防治措施等。
4、调查网布设
4.1划分工作区:充分分析已有的资料划分重点工作区和一般工作区,一般把环境地质问题危害程度大的城镇区、工矿区,重大工程分布区,交通干线,国土开发重点区,农业重点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作为重点开发区。
4.2布设原则
a.观测点一般应布设在:不同时代的地层接触线、不同岩性分界线、地质构造线、不同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及同一地貌的微地貌区、露头良好地区、不整合面、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区等。
b.调查网密度视地质环境背景及环境地质问题复杂程度、以往研究程度、工作条件和环境地质勘测技术现有水平而定。一般1:5万、1:10万调查点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.1个,1:25万、1:5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0.02个,不可强求均匀分布,应视工作区重要性及地质环境复杂性适当加密或减稀,适当布置物(化)探和岩、土、水样试验工作,确有必要时,可安排少量钻探或坑探工作量。
![]() |
基础环境地质调查 |